緣起
本基地建築為1幢兩棟地下3層地上14層之社會住宅,已於113年9月完工,提供500戶住宅單元、8間店鋪及社福空間。
回應基地紋理
基地為坡地(西高東低),設計採取”順應地形與順平”方式處理地面層之地形高低與建築物關係。藉此,減少地面層產生過多的樓梯,二來降低暴雨時排水量對於都市的負擔,再者採用順平降低的方式創造出優良的開放空間,連結基地與周圍都市空間。
A棟屋頂層塑造為第二地面層。設計上順應著基地原有的地形,將原地面層開放給鄰里,進而將地面地形空間拉升至屋頂層,設計出屬於社區居民的”第二地面層”,增加居民對內的活動空間,並使此第二地面層成為都市環境的俯視焦點。頂樓之開放空間亦提供社區居民互動交流,保持社宅開放性及活力,增進鄰里互動機會,達成去標籤化的目的。
社會永續發展
居住多樣性
因應人口結構及生活方式改變,孵育在地微型生活圈。在現代社會的多元化下,此次的居住空間朝向”多樣性”的方向進行設計,除了標準住房外,突破社會住宅常規,規劃如青創房型(前店後住單元)、共居房型等單元,將街道變成活動介面,觸發多元的行為類型。
地區共生事業
地面層除了店鋪之外,規劃如托嬰中心、日照、身心障礙照顧設施等社會福利設施,強化社會住宅的公共性、福利性。
社區營造
本案開放出一樓空間作為社福設施、店舖及周遭鄰里使用,分別提供動態與靜態的活動空間,藉由地面層的商業引入、A棟三樓青創走廊的青年微型創業、鄰里的凝聚,將實質的活力帶入社區內部,將空間的接納性擴散到周邊鄰里,串聯鄰近商業行為,持續性地活絡地面層的人流、里鄰交流及使用性。
社區空間
對於社宅住戶,透過不同空間單元提供可以共同經營的空間架構,包括共享廚房、韻律教室、兒童遊戲室、屋頂都市農場、公共陽台及地面層鄰里市集的舉辦,創造多元豐富的生活環境,提供交流的場所,緊密住戶之間的連結及社區互助。